电子沙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抗战烽火下,小楼暗涌 [复制链接]

1#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日报(记者陈静文/摄)桂林市区中山北路14号,是一幢白色的具有桂北民居建筑风格的两层砖木楼房,气质笃厚,安静。如果不细看悬挂在大门口的招牌,很难将它与一段激荡的烽火岁月联系在一起。

就是这座叫做“万祥醩坊”的卖酒铺子,伫立于此已有八十余载,几经沧桑———它见证了国共两*第二次合作,见证了桂林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也留下了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等革命家抗日救国的身影。它还有一个更受瞩目的身份———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以下简称“八办”)旧址。

位于中山北路14号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八办”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免费对外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之一。

“万祥醩坊”背后的红色据点

“年11月,桂北路号(今中山北路14号)一家名为‘万祥醩坊’的酒坊歇业了,然后挂出了‘第十八集团军桂林办事处’的牌子,一些穿灰布军装、打绑腿、戴八路袖章的中青年人进驻这里,一张张朴实而诚恳的脸孔,一个个昂首挺胸、充满自信的身影,给乱象纷呈的桂林城带来一种全新的气息。”记者在一本名为《漓水烽烟———纪念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建立五十周年革命回忆录专辑》中找到了描述当年“八办”刚成立时的情景。

当年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发电报的情景。(记者陈静翻拍)

闭上眼,那些曾经的历史呼啸而来,炮火、呐喊、抗日歌声一一穿透岁月,直抵耳畔。时间在这里一下子回溯到了81年前。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馆长时建红讲述了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相继沦陷,逃难的人大批流入广西。而中共南方局早在年8月9日蒋介石决定放弃武汉时,就已打算在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

很快,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刘恕奉命来到桂林“打前站”。刘恕与*外友好人士熊子民为了找到合适的房子展开了勘察,可找了很久都一直没有合适的。有一天,刘恕想起在上海时认识的吴淞铁路工厂钳工老张,听说他已随工厂迁到桂林,刘恕跑到工厂门口等老张。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等到了。刘恕说想在桂林租用几间房子,老张赶紧推荐:“我的一个朋友在广西银行当经理,通过他或许可以找到。”

在广西银行经理黄昌炎的引荐下,刘恕等人找到了桂北路号的“万祥醩坊”。不过因为遭了火灾,醩坊还在重建。房东黄旷达建议,等完工后再来租。刘恕赶紧说:“我们急需房子,让我们住下后再慢慢完工。”双方当即签订了租房契约。办事处之所以选择“万祥醩坊”这个地方,有着周详的考虑:北面一街之隔,是国民*桂林行营,南面不远则是省*府所在地,这样既与当局打交道方便,又使国民*特务不敢轻举妄动。

担任过“八办”电台台长的刘澄清老人回忆说:“醩坊分为前院和后院,刘恕花了两担谷子租了前院。双方还商量好,前院留下一小块地方卖酒,其他的供八路军办事处用,后院则留给黄旷达一家生活。”

租下“万祥醩坊”后,刘恕又到阳朔租了八间房,作为仓库,又在离城七公里的灵川路莫村租了几间房,用做招待所和安置家属。至此,桂林“八办”终于具备了成立的基础条件。年11月中旬,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李克农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及《新华日报》部分人员一路艰辛抵达桂林,住进了“万祥醩坊”。不久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正式成立。

记者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研究文集》中找到对当年办事处成立的描述:年12月至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曾3次来到桂林,主要是做桂系的统战工作,同时会见进步文化团体和民主人士,并指导办事处的工作。在南方局领导的积极努力下,办事处与桂系地方实力派、国民*民主人士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营造了一个曾一度相对宽松的环境,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士来到桂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救亡运动,使桂林成为蜚声中外的“抗战文化城”。

这个办事处可不简单,它对外是八路军在广西的公开办事机构,对内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一个秘密派出机关,同时还兼有新四军驻桂通信处的任务,起着新四军、南方各省及海外秘密*组织与延安*中央直接联系的重要中继站的作用。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抗战烽火下,小楼暗涌风云(图)

来源: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12-:34:29我来说说阅读次

参观者在认真阅读图文资料。

小楼藏着动人心魄的岁月

初冬的桂林寒气逼人,记者再次走进“八办”。如今,这座两层的小楼已经重修改建,一条“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横幅格外醒目。

从“八办”旧址大门左侧的小门进入,首先见到一个半人多高的老式柜台和酒坛子。然后便是警卫室,当年到“八办”联系工作的人都要在这里办理手续。再往里走一点,值班室、阅览室、救亡室等用途不同的小房间进入眼帘。木质的墙壁上,挂着不少老照片、旧物件以及当年工作人员亲笔书写的学习标语。

再往里走,看到一方不算太大的院落,院中绿色盆栽生长茂盛。沿着木楼梯拾级而上,便进入了当年工作人员休息、交谈、娱乐和学习的地方。小阁楼的休息厅里放着两套竹椅、竹茶几,是当年用过的样式。穿过休息厅,可以看到当年的会议室、李克农办公室,还有周恩来在桂林暂住的地方。除了这些房间,后院的建筑里还设有秘密电台室、秘书室、警卫班战士宿舍、娱乐室等。一个个按照历史复原的房间,原汁原味地重现了桂林“八办”风貌。

墙壁里的红色电波

在“八办”二楼,有一间不起眼的房间,一部老式的木质外壳电台静静安放在简易的竹木桌子上,锈迹已悄悄爬满了一旁的电键,电线胶皮也已经开始剥落。

解说员告诉记者,如今展出的是一部完整的电台,有电台、电线、电键、手摇发电机等设备。而在当年这些都是看不到的,天线隐蔽在墙壁里,电台和电键暗藏在房间衣柜的隔层里。从表面看上去,这个房间就只是个摆放着床铺、桌子、衣柜的普通房间。

“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和检查,在‘八办’设有公开和秘密的两套电台。”解说员告诉记者,这一点在《桂林抗战文化城奇闻异事》中也有印证:“当时桂林‘八办’的电台主要与延安的*中央、重庆的南方局、八路军总部、新四军军部、我*设在各地通讯处,以及南方各省委、香港、海外南洋一带地下*组织的电台直接联络。当年博古(秦邦宪)、张文彬、越南共产*的领导人胡志明等重要人物都曾得到办事处派出秘密交通员的护送。”

记者在展出的大量图片和史料中看到,当时我*我军的抗战物资十分紧缺,桂林八路军办事处通过电波利用我*与桂系的统战关系,以及广西可通往越南这条当时中国内陆通往海外唯一国际通道的条件,克服一切困难,为延安*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前线筹集和转运各种急需抗战物资。

这些物资有汽车、汽油、枪支、弹药、棉衣、棉被、通信器材、医疗器具、药品等,多达数百种。短期内为延安和我*领导的抗日前线筹集和转运了几百个车次的军需物资,及时解了我*我军的燃眉之急。

桂林城北的路莫村作为军需物资转运站、仓库、接待过往人员的招待所和抗日救亡工作室,还增设了机要电台。办事处工作人员有多人。从这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护送了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进步人士以及爱国华侨到抗日前线,到延安。短短两年时间,“八办”就向我*领导的抗日前线输送各类干部和特殊青年人才达千余人次。

图为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的布展。记者陈静摄

隐藏在老照片和老物件中的“风声”

电影《风声》讲述的是谍战故事。当你走进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的展览厅,一部外壳擦拭得锃亮的老式莱卡照相机显得格外凝重和引人注目,它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是八路军总部秘书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主要负责人李克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件至爱宝物,它的背后有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

这部老式的德国进口相机,作为记录历史瞬间的特殊工具,曾随李克农走南闯北,从上海到南京,从延安到西安、到武汉、到桂林,经重庆回延安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许多重大事件、革命同志和*的领导人拍摄过大量照片,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镜头。特别是在特殊的战争年代,这部相机还为我*的隐蔽战线事业作出过特殊的贡献,收集并提供了许多重要、有价值的情报信息。李克农是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中共情报机构的创始人之一,曾与胡底、钱壮飞被誉为“龙潭三杰”,为中国红色*权建设立下了杰出的功勋。

记者在《桂林抗战文化城奇闻异事》中找到了关于李克农和这台相机的故事:当年,善于搜集情报的李克农为了随时掌握情况,搜集证据,特别是国民*反动派制造反共摩擦事件的有力证据,维护国共合作,有随身携带照相机拍摄的习惯。在“皖南事变”前夜,年11月国民*反动派以何应钦、白崇禧名义向我*我军发电进行挑衅时,桂系迫于蒋介石中央*权的压力和*治、经济上的诱惑,彻底地与国民*中央*权同流合污,桂林的*治气氛骤然紧张。一时间,大街小巷的国民*特务多了起来,许多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民主运动不得不转入地下。这时,八路军办事处周围的环境也越来越让人觉得奇怪,问路的、要饭的、吆喝叫卖的、拉车的……各式各样神情古怪的人不断增多。尽管他们装得若无其事,然而依旧无法掩饰住内心的诡秘。这些奇怪的现象其实早已被办事处人员察觉,李克农更是机警地用相机一一记录在案,以随时应对反动派的滋事挑衅。

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成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这种特务蓄意破坏、盯梢的事情每天都有发生。但每次都逃不过李克农的火眼金睛,办事处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情报工作也因此一次次化险为夷。现在纪念馆里陈列的许多办事处人员当年的照片,就是用这部相机拍摄的。后来李克农到延安,还用这部相机为我们*的高级领导及其家人拍摄过照片。可以说,它为记录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这部相机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令人痛心的是,年1月7日,国民*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桂林*治形势急剧恶化。1月20日,桂林“八办”被迫撤销,工作人员撤离桂林,后顺利抵达延安。

桂林“八办”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出色地履行了使命,成为西南大后方抗日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它为后来桂林地区抗日进步势力的继续发展,以及抗日文化救亡运动在桂林的再度兴起,准备了条件和力量。

年,桂林沦陷,“万祥醩坊”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桂林“八办”才依原样恢复。

红色旅游热让“八办”焕发新的魅力

年成立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年“八办”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八办”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免费对外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之一。自中办、国办印发《-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八办”大力开展红色旅游宣传工作,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文物、图片、史料的征集和研究,改造提升陈列展览,提高讲解服务水平。

十多年来,国家投资万元,地方投资万元,建设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红色旅游景区,使纪念馆在硬件设施、参观环境、展览档次、服务水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团体和游客到纪念馆参观。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参观纪念馆人数达到.5万人次。

据时建红馆长介绍,如今,桂林“八办”旧址不但保存完好,新建陈列馆平方米,集展览、研究、文物保管为一体,馆内陈列的“抗日烽火映桂林”展览,展示历史照片逾张、文物实物余件。还通过仿真场景、电子沙盘、电子地图、多维动画等高科技手段,多层次、多视角地展示桂林军民的英勇抗战史,回顾桂林文化城这一独特现象,再现抗战时期的壮丽史诗场景。

初冬的寒风抵挡不住市民的参观热情。家住临桂的张先生,读初中时多次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八办”,了解抗战历史。如今,他的儿子张跃然已经8岁了,他第一次带儿子到这里,“希望儿子也能铭记这段难忘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八办’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时建红打趣说,馆里每年吸引40余万人次的参观。为了让观众直接参与,亲身感受,新陈列馆还增设模拟电台发报,寻访文化名人在桂林住处,桂林保卫战的防线、据点、指挥所等战略城防沙盘演练,向英雄烈士墙敬献电子杜鹃花、映山红等,调动观众的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纪念馆每年还送展上门,深入各县区、学校、社区作巡回展,让更多人熟知那段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